任正非,你凭什么这么牛?
任正非
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
——任正非
在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的任店村,有一位能人,他制造出的金华火腿远近闻名。
火腿色泽金黄、纹理明显,味道更是有口皆碑。
凭借这门手艺,他盖起了一座气派的四合院。
他的儿子任摩逊自幼聪慧好学,1931年考上北平民大经济学专业,是当时任店村唯一的大学生。
可他与妻子却相继病逝,儿子任摩逊差一年没有读完大学,辍学回家,在一所专科学校教书,当了许多年校长。
1944年10月25日,任摩逊的儿子出生。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能明辨是非,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所以名任正非。
在任正非后来的印象里,每个学期2-3元钱的学费最让母亲发愁,母亲总要出门四处借钱。
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没有穿过衬衣,很热的天,他依旧穿着厚厚的外衣。
同学让他向妈妈要一件衬衣,任正非不敢,因为他知道做不到,他也不能。
家里当时是2-3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
每日饥肠辘辘的他,最大的愿望只是吃上一个白面馒头。
任正非复习高考时,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爸爸心疼极了。
爸爸再心疼,也弄不来白面馒头,高考前,任正非却意外地吃上了一个小小的玉米饼。
他曾说:“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弟妹的嘴里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日后,任正非曾感慨:“我的不自私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之所以这么成功,与我的不自私有一点关系。”
在极度饥饿中度过很长一段岁月的任正非,从父母及家人身上汲取了巨大的动力。
1963年,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可让他担心的是:我拿走一条被子,家里就更困难了。
没有被单,妈妈捡了毕业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
但让任正非想不到的是:妈妈竟然一次送他两件衬衣。
他真想哭,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了,弟妹们就会更难了。
大学期间,任正非在高数、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简易逻辑和哲学等学科上下苦功,甚至还选修了3门外语。
谁知马上就要毕业时突遭变故。
任家上下都卷入了“文革”的巨变之中,父亲是知识分子,被扣上“臭老九”的帽子。
身陷囹圄的父亲只希望儿子的学业不会因此受阻,母亲写给儿子的家信里也对此事绝口不提。
1967年,任正非从一位老乡的口中偶然得知了父亲的遭遇,心急如焚,立马赶回家探望。
由于不能买到车票只能偷着“蹭”车回家。
在一路小心谨慎地“扒火车”之后,任正非因没有车票被列车管理人员赶下火车。
然一路颠沛,再加上徒步十几里的夜路,他总算回到了家。
那时,为了分担家里的重担,任正非的6个弟妹不得不外出找活干。
可半夜回到家,父母来不及心疼,就严令任正非明天一早就走,只因害怕耽误儿子的学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
走时父亲将自己穿的翻毛皮鞋给了儿子,鼓励他在最后的大学岁月里不要因心疼父母而虚度。
临走,父亲说了几句话:“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多年以后,任正非说:“我当年穿走父亲的皮鞋,没念及父亲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
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
打小的生活经历,将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品性刻进任正非的骨子里。
回到学校以后,校内所有的学习活动却因时代的变故若存若亡。
任正非不为所动,咬紧牙关,坚持读书汲取知识。
他尤其喜欢军事战略书籍,除了《毛泽东选集》,任正非还特别喜欢德国军事家的《战争论》。
早年被军事智慧洗礼,使任正非日后在商场博弈中更像一个铁腕将军。
大学毕业的任正非,从同时代年轻人中脱颖而出:
他理工基础雄厚,掌握了数门外语,而且文科实用水平颇高。
任正非的职业定位十分鲜明:“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1968年,任正非毅然选择应征入伍。
在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任正非在学问上的优势逐渐表现出来。
那时,国际博弈同样激烈,虽然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但科技强军的时代到来。
任正非在大学期间主攻技术专业,军队中最缺的就是技术人才。
任正非的科技素养很高,在技术发明中表现优异,特别是两次对国家科技空白的及时填补,不禁让领导和战友们交口称赞。
可无论任正非表现怎么优异,由于父亲的原因,从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嘉奖。
他非但不气馁,反而养成了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心态。
1976年10月,中国社会终于回到了正常发展轨道上。
这一年,任正非32岁,他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1978年3月,国家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使得知识人才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任正非有幸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任正非的军旅生涯真正进入了“黄金时代”。
他从这段“激情岁月”中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苦练技能,并紧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14年军旅生涯,练就了他铁一般的毅力和狼一样的精神。
1982年,任正非“自主转业”。
南下深圳,进入南海石油集团,开始了另一段生活。
随后两年时间,任正非凭借出色的业绩,被分配到南海石油集团下属的电子分公司。
成了独当一面的经理,他由此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经商之路。
但是,第一个巨大的商业风险向任正非砸来。
一家居心不良的贸易公司骗走公司200万元!
且不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00万,即便是今天,也可说数目巨大。
父母闻此消息,两位老人不远千里赶到深圳看望儿子。
任正非倒是心宽,没有被打垮。他自幼好强,这并不算最糟糕的事情。
商业重挫的任正非非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绝处求生,打定主意创业。
生活将他推向绝境,但绝境却逼出了任正非破釜沉舟的勇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果然,华为成功了。
“华为”,顾名思义:“中华有为”。
公司成立之初,资金短缺,任正非和好友只能“打游击”:
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比如养生保健领域中的减肥药品、安保设施中的火灾报警器和气浮仪等。
很快,华为的经济压力开始得到缓解。
在华为有了盈余能拿出一部分钱做别的业务时,任正非当机立断,投资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行业,其中最令他着迷的是交换机。
当时,工矿企业、酒店宾馆乃至公安部门,都会购买适合的交换机。
任正非说干就干,华为很快成为香港鸿年公司HAX交换机的代理商。
那时候,以销售HAX交换机为主的大陆企业不少于200家。
自从华为代理了这种交换机后,“华为团队”在质量和服务上大下苦功,由此得到了客户们的赞誉。
口碑效应的确强大,华为赢得了空前的市场效益,甚至使得香港鸿年公司一度“中断”现货供应。
任正非并不满足于只是代理。
很快他让郑宝用组织起“攻关团队”开始搞研发,力图在最短时间内推出新款交换机,抢占市场。
郑宝用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出身,是清华大学的博士。
经过一番苦心研发,第一批成果摆在了任正非眼前:
48门HJD48交换机。
这个华为自主研发的HJD48交换机走向品牌市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更是在品牌上赢得了先机。
华为一鸣惊人!
很多人开始关注华为这个年轻的企业,慕名来投。
这一年的华为,员工数量从当初的6人小作坊暴增至100多人。
任正非又有了新的目标:当时市面上的交换机种类繁多,程控交换机是其中使用价值最高的。
同时,它对技术的要求也最高,需要投入的经费也最多。
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种技术含量很高的程控交换机仅仅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出现过。
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要造一部程控交换机,其难度不亚于詹天佑时代的清政府想要修建京张铁路。
当时的国内技术水平落后,人才规模狭小,根本无法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
但任正非不甘心,更不愿放弃,他一直伺机而动。
1991年,邬江兴首次研发出万门级的04数字程控交换机,任正非大受鼓舞。
纵使这个“第一”的殊荣不是他的,但属于中国,属于一个崭新的时代!
任正非从邬江兴的成功中看到了中国人在通信行业中逆袭的可能。
任正非想要研发属于华为的程控交换机,但最初遭到了公司管理层的普遍反对。
任正非当即远赴世界第一经济和科技大国美国,取发展通信产业的“真经”。
返回华为后,任正非一锤定音:干!
“研发成功,我们都有发展;研发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出去。”
任正非不会想到,就是从这一次斩钉截铁开始,华为走上了一条堪称创造奇迹之路。
以郑宝用等人为核心的攻关小组临危受命,以美国当时最先进的AT&T五号机为标本,研发属于华为的产品。
程控交换机的研制意味着华为必须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这对华为而言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挑战。
郑宝用果然不负众望,运用模拟空分的技术路线,率先开发出以此为先导的局用交换机。
被华为命名为JK1000。
1993年年初,JK1000宣告开发成功,并在同年5月获取了邮电部的入网证书。
这标志着华为打通了与电信局互通商贸的市场通道。
任正非又开始了研发新产品:万门机。
对华为来说,研发万门机意义重大,堪称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棋。
虽然华为在交换机的技术革新中前后消耗了十几年的时间,但万门机的研制成功是这场持久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1993年年底,为了快速启动万门机研制工程,郑宝用召开了动员大会,给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承诺:
“你们尽管开发。开发出来,我保证帮你们卖掉10台。”
可郑宝用“错了”。
他的评估太过保守,C&C08的万门机配件所卖出的数量竟是几十万台!
历经数年的发展,这种万门机很快成为国内公用电话通信网络中的主流配置设备。
但任正非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绝不止步于国内众多通信企业中的普通一员,他定要在世界通信领域占一席之地!
打破国际电信巨头对中国电信市场的垄断,是任正非在20世纪最渴望达成的目标。
逐一完成了对国内市场的拓展和技术的更新后,任正非开始了与国际电信巨头的正面角逐。
华为三战定乾坤!
首战:上海贝尔。
上海贝尔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的第一家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也是阿尔卡特朗讯的中国旗舰公司。
80年代,上海贝尔以程控交换机为利器杀进了中国市场。
华为靠什么和上海贝尔竞争呢?
任正非想到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在江苏地区大力拓展基层战略据点的同时,把眼光放在了西南、西北、东北等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
通过V5接IZI的宣传攻势,辅之以HONNET接入网的输入,在技术层面与上海贝尔分庭抗礼。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市场中,低价使得上海贝尔的竞争优势消失殆尽。
上海贝尔的产品虽然质量上乘、性能优良,却不能以绝对的低价格占领农村和贫困区域的广袤市场,这是它的劣势。
任正非的这种战略很快得到了预期的效果:
上海贝尔在这种战术的压制下,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渐现颓势。
1999年,对于华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也是新世纪前的贺礼。
曾经在四川占据着90%市场份额的上海贝尔,因轻敌犯下了致命错误。
华为迅速抢占了新增的很多接入网,并将点整合成线和面,最终在交换机中实现了接入网技术的延伸。
就这样,华为在产品上很快超越了上海贝尔。
1999年以后,华为的销售额已突破100亿元,将上海贝尔远远甩在了身后。
华为大获全胜,任正非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乘胜追击。
他率领华为在数据通信技术的输出上又取得了另一番成绩:
此后的运营商们无不认同华为是“宽带城域网”的倡导者和发起者,纷纷追随。
“宽带城域网”的使用,意味着上海贝尔的失败已成定局。它再也没有卷土重来再战华为的实力与可能。
在价格、地区覆盖和技术上的综合较量,华为打倒了第一个国际巨头。
就在与上海贝尔较量的同时,任正非不顾战情吃紧,又将战火烧到了另一个竞争对手头上:来自加拿大的北电网络公司。
这也是国际电信巨头中的一个狠角色,它以先进的通信技术一度控制着中国市场。
任正非善于观察对手的弱点,而后迅速出击。
北电网络公司的一举一动他都不放过,并很快发现了漏洞:
北电虽然有世界一流的技术研发水平,但总部大多设在国外,“战线过长”。
摸透了对手在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上的双重软肋。
任正非意识到,华为日益优质化的服务是制胜法宝。
任正非马上在业已控制的市场中建立起针对客户服务的反应机制:
一旦客户有关于产品的紧急需求,华为的技术人员马上赶到,及时解惑答疑。
华为对垒上海贝尔时,侧重于“持久战”;
在与北电网络公司较量初期,则打的是“闪电战”。
凭借着对客户的“微距离”接触和第一时间的互动联系,北电网络公司果然在华为的凌厉攻势下显得无力抵抗。
2008年底,北电网络公司宣布“休眠”。
随即启动破产保护程序,并陆续出售了原有的旗下业务。
这意味着在北电网络终成华为手下败将。
国际电信巨头或许根本没有预料到:起步于1987年,稚嫩弱小的华为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到20世纪90年代初,华为已经成长为一家卓越的通信企业,大有登上业内巅峰的气势。
为此,华为第三次战役打响:在击败北电后又盯上了AT&T——朗讯的前身。
征战四方的百年企业T&T极具商业雄心,对同行展开了疯狂吞并和收购。
1600亿美元的资产、100万员工的同仇敌忾,AT&T无疑是通信市场中的佼佼者,把持着超过80%的市场份额。
任正非偏看不惯它的嚣张乖戾,下决心把它赶出国土。
可有着百余年历史的AT&T公司,岂是“年少”华为说赶就赶的?
任正非从不服输,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AT&T的弱点:
AT&T虽然在资产、技术方面强悍无比,但兼并使得自身规模越来越大,体制变得不那么灵活,很多部门常常顾此失彼。
任正非鼓足勇气,一声令下挑起战事,一时间,硝烟四起。
华为运用程控交换机与AT&T的产品激烈交锋,很快,AT&T便显出疲态。
AT&T内部诸多部门被华为拖得不成样子,肥的拖瘦了,瘦的拖死了。
到1995年9月20日,AT&T“解体”,AT&T公司风行天下的阶段宣告结束。
可AT&T自然不甘心,很快又在中国市场上卷土重来。
改组后的AT&T公司,正式更名为朗讯科技公司。
凭借着更强劲的实力反攻华为,控制中国通信市场似乎是它必行之举。
朗讯科技公司不但承袭了AT&T时代的科技遗产,而且因为收购了两家能生产计算机、蜂窝式电话的大型企业,实力大增。
甚至还有着与中国银行总行有关的呼叫中心中标合作。
似乎华为败局已定。
任正非苦想应对之策,突然灵光一现:这次,咱还走“客户路线”。
这一战略很快在华为内部铺开:
无数次艰辛曲折的谈判、无数次被拒后的从头再来,最终让大批的合作客户聚集在华为周围。
朗讯科技公司,很快被华为架空,不断失去市场资源。
不久,在中国市场上节节败退。
十年一战,功成名就。
当任正非率领的华为真正在业内做到“有为”了,他便把目标伸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居安思危,不进则退!
走向国际市场,不仅是任正非个人理想,更是华为的生死抉择。
“若三五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那么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任正非迅速在华为内部组建起一支“远征军”,扬帆出海。
在这个选择背后,华为又需要三次攻关。
第一关:香港。
香港的客户早已习惯了西门子交换机和其他电子通信产品,并不看好内地产品。
而且在香港的市场环境中,凡是运营商,都要经过香港电信管理局的仔细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还必须通过和记公司。
按理说,以华为的实力,赢得在香港的经营机会并不难。
可由于产品制式的标准化,加上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网络信令的相关配合机制方面的差别,使华为在进军香港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开始调试产品时,各种错误接二连三地出现,而且通信产品里的病毒危害十分严重。
但众志成城,驻扎在香港的华为员工,以一种超强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其他人。
每逢周末休息时,内地的华为员工,尤其是深圳总部员工,都会前往香港帮助处理调试问题。
最终,华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香港取得了经营权。
2008年12月10日,华为在香港建立起首批CDMA20001X/1xEV-DORev.A网络体系,主要服务对象是名满香江的电讯盈科。
凭借着华为提供的网络,电讯盈科可以面向世界各地开展CDMA网络漫游服务,覆盖中国内地、韩国、日本,乃至远在西半球的美国。
华为凭借这一战的胜利,稳稳地立足于香港了。
和记公司、电讯盈科以及香港的很多通信公司,都主动与华为开展业务合作。
第二关:俄罗斯。
早在1996年,趁着数字化程控交换机在市场推广中一战成名,华为决定远征莫斯科。
可任正非亲赴俄罗斯后发现:俄罗斯人对“中国货”的厌恶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不单是因为瞧不起曾经落后的中国,更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假冒伪劣产品和山寨商品在俄罗斯市场横行。
这让俄罗斯人对“中国货”深恶痛绝。甚至莫斯科大街小巷的商店门口都会竖起一块醒目的门牌:“本店概不出售中国货。”
任正非遭遇了“滑铁卢”。
但铁腕将军任正非岂会真正放弃。
1997年,华为湖南市场的负责人李杰与俄罗斯的贝托康采恩公司展开了合作,通过合资形式组建名为“贝托华为”的新型跨国企业。
一年后,金融危机爆发。
俄罗斯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整个电信产业濒临崩溃。
倔强执拗的任正非重燃斗志,他再度调兵遣将,委派李杰奔赴莫斯科。
并下了“军令状”:“如果有一天俄罗斯市场复苏了,华为却被挡在了门外,你就从这楼上跳下去吧!”
李杰只得回复了一个字:
“好!”
斩钉截铁,志在必得,一向是任正非给华为的军令。
1998年之后,李杰在反馈给任正非的报告中仅仅提了四个字:“华为还在。”
任正非一面给李杰打气,一面在深圳总部大张旗鼓地调动人才,全面配合李杰在俄罗斯的业务。
2000年,俄罗斯政坛发生变化。
以强硬果敢著称的普京上台,上台伊始便在经济领域内大刀阔斧地改革。
贝托华为也借着这股政策的东风,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华为分部在俄罗斯取得了累累硕果,莫斯科甚至出现了华为专属的研发机构。
这样的机构,更成为俄罗斯电信市场中的主要相关行业内的供应商之一。
第三关,也是最强劲的一关:与美国思科的较量。
这是华为走向国际最为关键一步,也是最为艰险的一步。
思科占据着全球数据通信领域70%的市场份额。
更关键的是,华为在1999年开始就有了“威胁”思科霸主地位的能力。
这一年,华为在国内市场上首次推出了接入服务器,这是其最早生产成功的数据商品。
2000年之后,华为很快在这种接入服务器的推广中拿到了70%的国内市场份额。
2002年,华为的市场占有率涨幅直逼思科,两大企业正式交锋。
这一年年中,美国的亚特兰大电信设备展首次展出了华为的电信产品,经当场验证,证明性能和技术含量绝对可以比肩思科的任何一款产品。
而华为还有一样更明显的优势:较为低廉的价格,产品单价至少比思科低20%。
华为在美国市场上“人气”大增!
整个2002年度,华为在美国市场实现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了70%!
思科如坐针毡,于是一种“华为威胁论”在思科内部悄然而起。
在此之前,美国通信市场的业内人士曾这样赞扬思科:“思科在你身边,世界由此改变。”
遭遇华为威胁以后,这种赞扬变成了:“华为在你身边,思科由此改变。”
但随着华为在美国市场上屡屡夺魁,“华为威胁论”在思科内部不断被添油加醋。
而且在新闻报道中愈演愈烈,美国国内的很多媒体借题发挥。
为了扭转局势,思科甚至公开在内部成立了名为“打击华为”的工作小组。
随着华为实力的增强,思科竟然在削弱华为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很“无赖”的方式:
思科内部人常常在公开场合诽谤华为的技术背景名不副实;
在内部网站上直接指责华为抄袭思科技术。
2002年末,思科的全球副总裁亲往华为寻衅,指责华为在知识产权方面对思科造成了极大的侵害。
为了息事宁人,华为做出了让步,答应思科不再在海外销售其明确指出的各种产品,但绝不承认在软件上侵权。
可事情绝不会这么简单。
2003年1月,思科公司聘请美国专打知识产权案的律师,并在美国马歇尔联邦法院,递交了长达70多页的诉状。
美国起诉华为的消息传到深圳,正值中国的新春佳节。
任正非在大年二十九的晚上,紧急找来公司的高层,并召开了全体会议。
任正非半开玩笑似的说:“这是思科送给华为的一个意外的春节礼物!”
跨国知识产权官司,是最难打的一种官司。
官司还要在美国本土打,一切要按照美国的法律办。
华为根本就没有境外应诉的经验。
但华为真的不能输,一旦输掉官司,赔偿巨款不说,华为的产品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进入美国市场。
且多年开拓出来的国际市场可能都会付诸泡影。
在更为看重商业信誉的境外,哪家公司也不愿意和没有自己知识产权而是一味靠抄袭的电信供应商做生意。
任正非讲罢利害关系,最后华为的高层摩拳擦掌,一致同意,要到美国打这场跨国官司。
思科企图遏制华为在国际上的市场,但这却为华为提供了一个把柄:运用“私有协议”在市场上大搞垄断。
当时,美国政府积极呼吁反垄断,华为向美国政府申诉了以后,政府开始质疑思科先前的行为。
同时,华为还陆续与一些报刊社,如《华尔街日报》和《财富》等有了更为亲密的接触。
在与这些报刊记者的沟通中,华为将自己的财务管理机制、产品研发流程以及审计方针等和盘托出。
以IBM公司为代表的华为老战友在记者面前力挺华为,主动向他们说明华为绝对没有侵权。
2003年1月,英国一家代理商决定与华为重建关系,却马上收到思科发来的信函,不允许代理商这样做。
这家英国代理商反唇相讥:“华为从未窃取思科的技术。思科的表现只能说明其对竞争的恐惧。”
当思科继续强制要求这家代理商时,该代理商以在英国政府和欧盟总部内投诉思科相威胁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2003年3月,华为更是请到了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数据通信专家,他亲往华为核对研发流程:
华为不但没有侵权,而且两家相似产品的性能重合度还不到2%。
所以2004年7月末,双方达成最终和解协议。
历时一年的半的官司终于尘埃落定。
思科的这场官司不仅没打击到华为登陆美国的计划,反而给华为产品在全球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随后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全美国人都知道了一个消息:华为来了!
华为用三十年的稳扎稳打,质量为先,创新为上,终于将中国企业推向世界巅峰。
完成了一个民营企业想都不敢想的梦想。
但正如稻盛和夫所说,不要以你现在的能力,束缚对未来的想象,华为成立之初,也绝不会想到终有一日华为会站在世界之巅。
起于求生,成于坚持不懈的求生。
三十年风云骤然变幻,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华为早已今非昔比:
早在2003年11月1日,华为申请国内外专利累计3662件:
其中国内专利3462件,85%属于发明专利;
获得授权专利686件;
在美国、欧洲等地累计申请国外专利200件;
申请PCT(专利合作协定)226件。
是发展中国家申请PCT最多的企业之一。
2012年,华为取代爱立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生产者。
2014年,华为的国际专利申请件数超过多年盘踞第一的美国高通,位居全球公司之首。
2015年,华为销售收入3900亿元,这意味着,华为2015年的销售收入已超越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GDP。
在2017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中,华为以785.1亿美元营业收入名列中国民营公司第1名。
1976年4月1日,苹果公司成立,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1月9日发布了第一代iPhone;
而华为成立于1987年,直到2011年,任正非才任命余承东去做智能手机。
短短7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华为手机已经开始赶超苹果、三星等手机巨头。
特别是在电池续航、快充技术和摄像镜头拍摄技术方面,华为手机已经实现领先。
华为速度,让全球瞩目;华为质量,更是让所有人惊叹。
铸就辉煌,其背后必然是铁一样的意志和狼一样的进取心。
三十年来,华为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每一步都极其艰难,可宝剑锋从磨砺出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中华有为,也由此而来。
无论时代如何巨变,勤劳勇敢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中华精神,工匠精神是永恒的品质保证。
2016年3月29日,是华为历史上的又一次里程碑。
代表“中国精神”的华为在这天荣获了国家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
华为此次获奖,意味着中国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蜕变。
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印象——“山寨大国”“世界加工工厂”等片面认识由此被改写。
华为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追求的终极目标类似于完美主义,近乎“零缺陷”。
在2015年一次运输途中,由于货车的轮胎不慎起火,导致货柜里的手机遭到了高温烘烤。
虽然经过检测发现98%以上的手机并无大碍。
可是恪守“零缺陷”产品规则的任正非,还是忍痛下令将这批价值2000多万元的手机产品全部碾轧成碎片!
任正非自始至终都在呼吁“中华有为”,提升产品质量是他不懈的目标。
如今的华为,即便已成业界标杆,任正非还是强制性地要求华为每年要以20%的改进率促进产品质量的改进和优化。
以此培养员工追求极致体验的精神,并在企业上下达成一致的价值理念。
不论是完善制度还是构建文化,任正非都只有一个口号,那就是:“将质量进行到底”。
仅2015年,华为就将上年近4000亿元利润中的600亿元作为研发费用,投入比例超过了15%,是同年的苹果公司的4倍还多!
2018年1月11日上午,华为起诉三星案宣布:被告三星立即停止以制造销售和许诺销售的形式,侵害华为专利权的行为。
华为又一次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今天的华为在全球17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有市场覆盖,可以说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为人,没有人的地方也有华为提供的设备和服务。
大风大浪任正非,真刀真枪真华为。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跟大家说件事儿
微信改版后,可能找不到公子
想及时看到推文,请大家设为星标吧
点击上方 “一日一度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各位,不见不散
往 期 精 选
首位登上奥斯卡的中国女星,她是比巩俐更让我喜欢的大女人